參賽標題:戰爭荼毒人心,文字改變人性

中文書名:偷書賊
原文書名:The Book Thief
書籍作者:馬格斯.朱薩克
出版單位: 木馬文化
出版年月:20077
版  次:初版二刷

心得分享:
本書的作者以死神的眼睛看待這個冷酷又殘忍的世界,,而我們透過死神的眼睛參與麗賽爾的童年,到她老死再度看到自己當初寫的書,而那份的悸動缺也流在我們的心中,而眼眶泛著淚水。當天堂街因戰爭而瓦解,僅存麗賽爾的存活下來,一人存活的孤獨,寂寞得令人到無助,當知道所有最至親、最摯愛的家人與朋友都在戰爭中離去,麗賽爾獨自參與所有人的葬禮,一個人承擔痛苦,而苟活下來有何意義存在,讓人不禁思索,只能說這是個另一個的新開始。
然而死神既不煽情,也非全然冷酷,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,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,又相互扶持。最後,死神不得不承認,人心之複雜,是無法揣測的。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。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,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、懂事的經歷。她學會了認字之後,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,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。主角懂事之後,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。這部小說一種冷冽、抽離的情感,加上死神的口吻,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。這本書百讀不變,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,產生極大的感觸當下眼眶泛紅,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感官聯繫,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,與他們同感希望,同受苦難。死神以冷眼看這世界,但以感性的眼去看偷書賊的童年,而我們也化成死神的官覺,感受這份悸動。
故事的背景在二次大戰,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,迫害猶太人事件的時期,作者透過各種比喻的描述手法,以「顏色」、「 天空」、「雲朵」、「文字」等生活周遭的事物,襯托當時戰爭的殘酷、人性的流露。作者敘述故事的手法,前後連貫呼應,有時會先點出故事片段的後果,讓讀者提前知道部分情節的結局,以難過的心情慢慢翻至難以接受的頁面,複雜的心情和書頁共同停滯於凝結的時間上。作者用「顏色」貫穿整部故事劇情,故事一開始和書本的扉頁一樣淨白,待主角進入故事、書本顏色、天空色彩更迭、爸爸漢斯眼睛的銀色光澤、手風琴上的黑白琴鍵、戰爭的起落、成萬人死去的樣貌、遍地血流成河的鮮紅、莉賽爾老年死時的午後藍……在書中 看到了成千萬的奇想色彩,每個色彩都有象徵的意義。色彩真是個奇妙的東西,影響了我們死板顏色的認知,藉由顏色去看到這個偷書賊的心境,色彩的感觀增添了書中的彩色世界,卻也反射出二次世界大戰的色彩-是鮮紅的鮮血染成的,從麗賽爾眼中的鮮亮顏色和死神眼中的死灰色,對比眼色由此想像書中世界的殘酷與人性的關愛。這就是死神的疑問;「人類,在我心頭縈繞不去。」
套句書中死神的一句話:「人們真的很愛找死。」戰爭因人性的貪婪、邪惡而起,卻也因人性的關愛而結束,為什麼除了自己人種以外的人要歧視呢?不是一樣都是人,他們也需要關愛,卻只是希特勒創造的文字影響了整個世界,改變了既有的觀點,關愛卻在偷書賊身上找到了,她的關愛給了麥克斯一個希望,他們成了莫逆之交,涉世未深的麗賽爾卻不知「我的大奮鬥」這本書是萬惡的根源。這本書的作者權利影響的世界,然而他創造文字是由許多人的鮮血寫成的,而麗塞爾的文字帶給了麥克斯、與身邊無限的希望,給予的快樂度過了難熬的躲避時期,而躲在地下室逃難的人們,麗賽爾安慰了每一顆惶恐不安的心;究竟什麼時候文字與書,不再只是偷書賊生活中的一部份,反而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,文字餵養人類靈魂,而我們用文字彼此餵養交流,所以文字成了我們現在生活的重心。關在黑暗潮濕的地下室,什麼樣的毅力能使人苟言殘喘的活在黑暗中?甚至是失去自由呢?那一種渴望,對於生命的渴望,就如同莉賽爾對於文字、書的渴望,那都是一種靈魂的寄託。而站在與麗賽爾的觀點,我閉上雙眼,腦海浮現的是一個一個猶太人皆連排著隊伍,緩緩的步向死亡道路時沒有過於激烈的反抗、沒有號啕大哭哀求的場景,有的只是些佝僂的身影,仍然邁開腳步向前行的莫大勇氣,也許當時的猶太人早已明白,自己的死亡並不是因為自身罪惡的懲罰,而是另一個解脫的開始,死亡是新生命誕生的瞬間,是個靈魂新的旅程。
對於書,都有個無法言喻的感覺,但想看書、擁有書,都有個悸動與滿腹的熱情更還有的是執著,可以說是我中毒已深,書毒慢慢的腐蝕我的心,讓我欲罷不能,你是不是也這樣呢!


本篇已參賽
獲獎,請注重版權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夜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